
你絕對不敢相信,根據文獻統計約有 20%的癌症病患並非死於腫瘤本身而是因為營養不良。台灣每天約有近百人罹患癌症,即使醫療技術日新月異,癌症仍高居國人十大死因之冠,讓人聞癌色變。現今治療癌症的方法不外是手術、放射線治療、化學治療、賀爾蒙治療和免疫治療等方法,這些治療方式在積極殺死癌細胞的同時,體內健康的細胞也會遭受波及,包括食慾下降、體重減輕、口乾舌燥、嗅覺及味覺的改變都會影響到熱量和營養素的攝取。不但降低身體的免疫力也限制了疾病的治療效果。因此,不論是治療前、治療中或治療後,保持良好的營養狀況及均衡的飲食,都是在確診癌症後一定要有的正確觀念。
均衡新鮮多樣化 讓身體更健康

透過每天均勻攝取六大類食物的營養素,包括主食 3-6 碗、牛奶 1-2 杯(每杯約 240c.c.)、肉、魚、蛋、豆製品類 4-6 份(每份約 1 兩重)、青菜3-5 碟(約一斤)、水果等,均衡的營養讓身體準備好積極面對各種挑戰。
少吃精緻食品
每天可以有一餐吃五穀雜糧飯(全穀類)或粥,少吃加工精緻的米、麵及糖。不但可以增加纖維素的量,也可提供更多元化的礦物質及具生理活性的物質,同時降低糖負擔。也盡量少吃高油脂及加工過的醃漬、煙燻或添加了亞硝酸鹽的肉類,若是癌友出現貧血現象,每天12兩新鮮的牛肉也是很不錯的選擇。
充足的熱量預防體重下降
對於癌症進展到一定程度的患者,營養不良是相當普遍的現象。研究顯示,約50%患者在診斷出癌症時即已出現體重下降;即使是不到5%的體重下降及營養狀況改變,都會使其存活率下降、對治療的耐受力變差,甚或造成術後的併發症增加。足夠的熱量可以防止體重過度減輕及應付代謝增加所需。若發現體重有逐漸減輕的趨勢,應增加熱量攝取,但也不建議肥胖,治療期間也不建議減重。
適度攝取蛋白質

雖然癌細胞會攝取身體的蛋白質來持續生長,許多病友選擇避開蛋白質的攝取。但其實我們身體自己也需要蛋白質來進行長期抗戰,若減少蛋白質攝取可能造成身體的免疫細胞開始下降、肌肉量減少、體力不支等問題。所以對病人而言,蛋白質的需要適量攝取;營養不良者才需要高蛋白高熱量飲食。像是深海魚類、核果類和黃豆製品等都是極佳的蛋白質來源。
多醣體的補充
除了飲食的均衡,癌症患者更可以透過適度的營養品補充,進而調整體質、補充體能。醫生指出,多醣體像一把營養的鑰匙,可開啟體內的免疫系統。來自日本的米糠萃取物是多醣體的一種,是經由食用蘑菇酵素萃取分解後,所產生的一種膳食纖維營養補充品。擁有多醣類、蛋白多醣及硒酵母與多種維生素,經臨床證實可有效提升免疫力、降低化療副作用、更能減輕癌因性疲憊症,是癌症患者在治療期間極佳的營養補充品選擇。
相關資訊:癌症保健|癌症營養補充推薦